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快乐8选二复式投注计划表汇总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1959年毛主席接见“观世音”左大玢问她: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
发布日期:2025-04-13 16:14 点击次数:142
在1986年版的《西游记》里,左大玢(发音为“宾”)饰演的“观世音”形象深入人心。她的表演和造型都非常传神,几乎成了观众心中“观世音”的代名词。有趣的是,她外出买菜时,经常被路人认出并围观,甚至有人误以为她是真正的“观音菩萨”,直接跪地膜拜。
左大玢,生于1943年,不仅是湘剧领域的资深演员,还与毛主席有过一段特别的交往。她的这段经历始于一次演出,让她与主席建立了跨越年龄的深厚友谊。
【因戏结缘】
左大玢初次遇见毛泽东主席时,年仅13岁,当时她正在湖南湘剧训练班接受培训。
1956年,田汉作为剧作家,带领一批年轻学员前往北京进行演出展示。在这群学员中,左大玢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得知要去北京为毛主席表演,左大玢和她的伙伴们兴奋得连续几晚都难以入眠。这个消息让他们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然而,在正式演出当天,左大玢的节目并未入选,她只能在幕后悄悄望了一眼毛主席。
毛主席一离开,左大玢和她的朋友们就迫不及待地从后台跑了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抢毛主席刚刚坐过的椅子,好像坐上去就能感觉离他更近似的。这种举动虽然简单,却透露出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敬仰和亲近之情。
尽管这次未能如愿,但很快,左大玢就迎来了为毛主席献演湘剧的契机。
1959年,左大玢刚从训练班毕业,就已经成了湖南省湘剧院的主力演员。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去湖南省交际处进行一场演出。
那天的演出剧目是《生死牌》,剧情围绕王玉环、黄秀兰和黄秋萍三位女性展开。她们为了正义,纷纷争着去死,都想拿到“生”和“死”牌。这个故事展现了她们的勇敢和无私。
左大玢在剧中饰演王玉环这一主要角色。她登上舞台时,意外地发现毛主席正坐在观众席中观看演出。
左大玢一看到这个发现,心里猛地一紧,心跳快得像是要跳出来。那些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台词,差点就卡壳了。她赶紧深吸一口气,把注意力全放在表演上,生怕出了岔子。
演出结束后,还有一场舞会等着大家。但左大玢对跳舞一窍不通,所以她决定卸完妆直接回家。
她不经意间听到消息,毛主席或许会出现在舞会上。
左大玢得知能见到毛主席,马上改变了计划,迅速整理好行装赶往舞会现场。
到了舞会现场,左大玢发现自己完全不会跳舞。看着舞池里的人们优雅地旋转,她只能默默坐在一旁,成了旁观者。
就在那时,一位女同事发现了躲在角落里的那个孤单的女孩。她走近左大玢,直接问她是不是今天扮演王玉环的演员。
左大玢略显紧张地点头回应,那位女士接着对她说,主席很欣赏你的表演,待会儿请你陪他跳个舞。
左大玢一听这话,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但很快又低下头,显得有些沮丧。她心里明白,自己还不会跳舞。
左大玢的心思被那位女同事察觉到了,她体贴地说道:"看你还不太会跳舞吧?别担心,我找个懂的人教你,很快就能学会的。"
那位女同志随即叫来一个人,专门指导左大玢跳舞。在教练的耐心帮助下,左大玢很快就掌握了跳舞的技巧。
后来左大玢才了解到,主动跟她打招呼的那位女士是摄影师侯波,而教她跳舞的人,是毛主席身边一位姓封的警卫员。
跳了一阵子后,侯波凑到左大玢身边,问她掌握得怎么样。不等左大玢开口,侯波就拉着她往舞厅的角落走去。
左大玢刚站稳,一抬头就看到了毛主席。虽然她平时是个风风火火的湖南姑娘,但这一刻,她完全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毛主席瞧见小姑娘有些局促,便笑着对她说:"光站着可不行,跳舞得动起来。这其实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式。"
左大玢应声同意,随即与毛主席共舞一曲。
在舞会上,毛泽东与左大玢轻松交谈,他亲切地询问她的籍贯和何时开始学习戏曲。
左大玢初次尝试跳舞时,心里满是紧张,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脚,生怕不小心踩到毛主席。整支舞跳完,她发现自己已经满头大汗。
【活泼大胆的湘妹子出身不凡】
没过多久,《生死牌》这部戏就被决定拍成电影。作为主演,左大玢和剧组被选去参加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在活动结束即将离京的前一天,毛主席特别邀请家乡剧组成员前往中南海,到他的住所共聚。
作为主要演员,左大玢受邀前往中南海。这次是她第二次见到毛主席,相比上回,她的紧张感明显减轻了。
毛主席平时和蔼可亲,经常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笑。这次看到左大玢小姑娘不再拘谨,他打趣地问道:"小左啊,你为啥姓左不姓右呢?"
左大玢听了,下意识地回应:“我随我爸的姓,自然姓左。”
毛主席随后问道:“既然你姓左,那么你和左宗棠是什么关系?”
左大玢听到“左宗棠”这个名字时,完全愣住了,一脸困惑地摇了摇头,显然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
看到这一幕,毛主席微笑着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左大玢,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左大玢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连主席都会念错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对。
她突然灵光一闪,鼓起勇气对毛主席说:“主席,我名字最后一个字其实读‘bin’,您刚才念错了。”
听到这番话,毛主席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先是调侃自己闹了个大笑话,接着转向左大玢,建议她回去查查字典,因为那个字有两种不同的发音。
左大玢回家后仔细核实,发现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发音。自此,她对主席的学识深感钦佩。
那天,毛主席心情特别好,和大家在一起时格外开心。他还即兴表演了一段京剧《逍遥津》,给大家带来了不少乐趣。
自那以后,毛主席对这位活泼勇敢的“细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毛主席回到湖南,左大玢总会被安排负责接待工作。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左大玢和毛主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她不再像最初那样感到紧张和拘谨,反而觉得毛主席就像自己家中的长辈一样。在他面前,她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在舞会的休息时间,左大玢注意到毛主席茶杯里的茶叶全都直立着,这让她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她直接向毛主席询问其中的原因。
毛主席对她说,这种茶叫君山毛尖,茶叶直挺挺地立着,像旗杆一样,品质非常不错。
左大玢一听,立刻对毛主席说:“我渴了,能不能给我也来一杯您的茶?”
左大玢的直率举动并没有让毛主席感到不悦,反而他亲切地回应道:“来,咱们一起喝杯茶。”
当时左大玢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天真烂漫的她握着毛主席的手,认真地数着他手上的指纹纹路,嘴里还念叨着“簸箕”和“萝”这些孩子气的说法。她那纯真的话语让毛主席笑得合不拢嘴,整个人都乐得直不起腰来。这段趣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年轻女孩与伟人之间温馨有趣的互动场景。
毛主席逐渐对这位性格开朗、勇敢的湖南姑娘左大玢产生了喜爱之情。她每次的到访都能让主席心情愉悦,因此,只要主席来到湖南,必定会安排时间与她见面。
毛主席在长沙期间,恰好遇到左大玢外出表演,便向随行人员询问她的去向。
得知毛主席要听戏,当地领导立即安排正在外地表演的左大玢赶回。左大玢一到现场,就为毛主席即兴献唱了一曲。
左大玢注意到毛主席正在吸烟,便直接从他手中拿过了那支已经抽了一半的香烟。她接着劝道:“为了您的健康着想,您还是尽量少抽点烟吧!”
面对左大玢的冒失行为,毛主席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再次开怀大笑。他的反应显示出极大的宽容与亲和力,完全不在意这种无心的冒犯。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身边人的理解与包容。左大玢的举动虽然有些出格,但毛主席用笑声化解了可能存在的尴尬,展现了领导人的睿智与胸襟。
左大玢掐灭了剩下的半支烟,没有扔掉,而是偷偷收了起来。她把这半支烟小心地放进一个小盒子,一直保存着。这件小东西成了她和对方那段跨越年龄的友谊的特别纪念。
左大玢不仅胆识过人,唱戏也是一把好手。她的家庭背景同样不简单,伯父和父亲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左大玢的叔叔左宗澍,曾是清朝的举人,后来加入了同盟会,还参与了武昌起义。他是一位为国家的变革和进步付出过努力的重要人物。
左宗濂,她的父亲,曾在国民党第一战区担任程潜的参谋。之后,他随程潜一起起义,加入了人民军队。
左大玢曾向毛主席提到,她的伯父左宗澍曾是地主身份。然而,毛主席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左宗澍在革命事业中做出了贡献。基于这一评价,政府在后续的政策实施中,对左宗澍给予了相应的优待和关照。
左大玢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友谊,或许正源于她独特的背景。在两人逐渐熟悉后,左大玢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与毛主席建立起跨越年龄的友情。这种关系不仅基于相互理解,更因她的坦诚而得以深化。他们的交往超越了身份和年龄的界限,成为一段真挚的“忘年交”。
【 在人间的“观世音”】
说到左大玢,大家立刻会想到她在《西游记》里演的观音菩萨。但很多人不知道,她能演这个角色,跟毛主席还有点联系。当年,左大玢在戏曲界已经小有名气,毛主席看过她的表演后,觉得她特别适合演观音。后来,当《西游记》剧组选角时,导演杨洁想起了毛主席的这番话,就决定让左大玢来演这个角色。就这样,左大玢和观音菩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毛主席年事已高、行动受限的时期,为了让主席能够欣赏到家乡的戏曲表演,特意组织了一批湘剧演员,重新编排了多部经典剧目。这些演出被电视台录制下来,随后送往北京,供主席观看。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主席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1976年,杨洁受命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前往湖南进行传统戏曲《追鱼记》的录制工作。在此次任务中,她与左大玢相识。
杨洁看完左大玢饰演的观音菩萨,觉得特别满意。她直接跟左大玢说,以后要是拍观音的戏,肯定找她来演。
六年前,两位当事人聊起这件事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快。就在短短几年后,他们口中的机遇竟然真的出现了。
1982年,央视决定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导演杨洁在选角时,一眼就相中了左大玢来演“观音菩萨”。
39岁的左大玢在收到杨洁的邀约后,决定去北京试一下妆,她心里想,就当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能不能行。
《西游记》的化妆师看到左大玢后,立刻惊呼她与角色非常契合,直接跳过了试妆环节,当场确定由她出演。
选角阶段进展顺利,但一进入实际拍摄就遇到了一些挑战。
左大玢在戏曲界深耕多年,练就了一双灵动的眼神,这与“观世音菩萨”应有的庄重气质存在一定差距。
戏曲舞台的表现方式与电视剧大不相同,演员在台上的动作和台词通常更为夸张。因此,左大玢在表演时不得不面对如何“收敛”的挑战,需要在保持戏剧张力的同时,避免过度表现。这种平衡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左大玢面对挑战从不退缩。为了完美诠释观世音这个角色,她走遍各个寺庙,仔细研究菩萨塑像的表情和动作。每到一个庙宇,她都会驻足观察,从细节中捕捉观音的神韵。通过这种方式,她深入了解了角色的精髓,为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演技方面,她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最终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位既庄严又慈悲的"菩萨"形象。通过她的诠释,这个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她的表演不仅准确把握了角色的内在特质,还通过细腻的演绎,让这个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随着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她逐渐掌握了表演的精髓,最终完美诠释了电视剧中的"菩萨"这一重要角色。
在峨眉山拍戏时,剧组碰上了糟糕的天气。可就在左大玢化完妆现身的那一刻,天空突然转晴,之前连绵的阴雨瞬间消失。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拍摄现场,不少当地居民闻讯而来,纷纷向左大玢下跪行礼,让她既感动又无奈。面对这种突发状况,左大玢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哭笑不得地接受大家的热情。这种意外的场面让整个剧组都感到意外,但也展现了左大玢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尽管有些尴尬,她还是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了这些热情的群众。
在拍摄过程中,左大玢频繁前往寺庙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随着拍摄结束,原本对佛教并无信仰的她,逐渐对寺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参与拜佛活动。这种转变不仅源于拍戏期间的经历,也与她在寺庙中的深入体验密切相关。
在观音菩萨诞辰那天,左大玢前往长沙的开福寺进香。她一踏入寺门,就被众人认出,大家激动地喊“观音菩萨来了”,纷纷将手中的香插到她面前。
左大玢看到这场面,立刻慌张地避开,这充分说明她饰演的“观世音”角色非常到位。
1986年版《西游记》一经播出,迅速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然而,由于制作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部电视剧并未完成全部剧集的拍摄。
十年后,杨洁导演为了弥补之前的遗憾,决定拍摄《西游记》续集。当她再次联系左大玢时,左大玢的状态让她大吃一惊。
十年一晃而过,杨洁导演曾担心左大玢的外形会有所改变,可能得另寻他人来演“观世音”。然而,时间似乎对左大玢格外宽容,她的模样几乎没变。这让杨洁不禁感慨,左大玢仿佛真的得到了观音菩萨赐予的永葆青春之药。
56岁的左大玢再次出演《西游记》续集中的“观世音”,重现了这一经典角色。
【结语】
左大玢的演艺生涯中,除了《西游记》外,她还参演了《李师师》。此后,她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湘剧表演中,专注于舞台艺术的发展。
1988年,左大玢摘得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成为湖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自2003年起,左大玢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新人培养。她在湖南湘剧院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共同设立的湘剧班中担任教学工作。2005年退休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一教育项目中。
左大玢在湘剧领域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2018年,她荣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她在湘剧艺术上的造诣,更是对她长期坚守和付出的最好褒奖。作为湘剧界的杰出代表,左大玢通过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为这一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当选,既是对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一称号的授予,不仅是对左大玢个人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对湘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价值认可。
【】
夏昕在《文史博览》2008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中,讲述了毛泽东与左大玢之间一段特殊的友谊。这段关系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展现了两位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文章详细描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突出了这种忘年交的独特魅力。通过具体事例,作者展示了毛泽东与左大玢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这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友谊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以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佳话。
左大玢,因扮演“观音菩萨”而广为人知,她的人生其实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充满神秘色彩。在接受《人生与伴侣》杂志采访时,她坦言自己的生活和普通人无异。左大玢表示,虽然她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神圣的形象,但回归现实,她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她强调,生活中的她并没有因为角色而改变,反而更加珍惜平凡中的点滴。左大玢认为,无论是演员还是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大家明白,荧幕上的形象和现实生活是两回事,演员也是普通人,只是职业不同而已。
黄禹康在《世纪风采》2008年第6期中,详细介绍了湘剧艺术家左大玢与毛泽东之间不寻常的友谊。左大玢,一位杰出的湘剧表演者,因其在“观世音”角色中的卓越表现而闻名。她与毛泽东的交往,跨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了一段佳话。这段关系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对传统艺术的支持,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家的尊重与关怀。左大玢的艺术成就和与毛泽东的互动,为研究中国现代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百家说史品书季#